房意,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2023级博士生,师从李英杰教授,研究方向为钙基材料中/高温储热。他以第一作者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、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 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,在国际煤燃烧会议、中韩清洁能源研讨会等做6次口头报告,博士生中期考核优秀,荣获2024年博士生国家奖学金。
师恩领航,踏上科研征途
本科时期,房意对自己的科研之路没有明确的规划。幸运的是,他遇见了一位在专业领域深耕多年、硕果累累的引路人——李英杰教授。李英杰老师是房意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的导师。从硕士到博士,在一次次课题指导中李老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剖析行业前沿热点,指引他去摸索充满机遇的学术蓝图,引导他一步步踏上科研的万里征途。在实验遭遇瓶颈、论文陷入困境时,李老师总是第一时间给予鼓励指导。一句“科研就是在失败中寻找突破”的话语,让他重拾信心。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科研的执着追求对他影响至深。在导师的带领下,他逐渐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,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沐浴清晨的微光,他总是早早来到工作室,或是认真研读最新的期刊论文,梳理理论脉络;或是潜心研究,埋头于实验室,一遍遍制样和测试。那些被路灯拉长的影子,默默见证他在科研路上的成长。

砥砺奋进,铸就创新硕果
怀揣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,房意在研究领域深耕细作,不断探索创新。在钙基材料储热技术研究中,他发现高温环境下钙基颗粒因表面熔融易发生“抱团”现象,严重堵塞反应器流道,导致储热效率骤降,并引发沟流造成系统运行中断。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太阳能聚光发电(CSP)储热系统的工业化应用。为此,他与导师及团队展开深入研讨,确立了“钙基材料流态化失稳机理与协同调控”为核心攻关方向。针对颗粒烧结与流道阻塞难题,他创新性地提出“纳米防护层+微米润滑剂”协同方案:通过设计纳米SiO2包覆层,在高温下形成物理屏障,抑制CaCO3颗粒间烧结颈的形成,使高温下钙基颗粒流动性提升近6倍;同时引入微米Al2O3作为润滑剂,显著改善床层空隙分布。经过上百次配方优化,成功将材料储热性能提升22%。该成果让钙基太阳能储热系统既“流得畅”又“存得住”。这段攻坚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,解决工程难题需要理论创新与实验验证的反复碰撞。

心怀远方,逐梦再启新篇
在学术的浩瀚星空中,每一颗闪耀的星辰背后,都有着不懈的坚持与温暖的助力。获得国家奖学金,是对过去努力的肯定,更是激励前行的动力。展望未来,房意深知科研之路永无止境,将继续追随导师,深挖现有成果,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严谨的态度投入到科研工作中,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。同时,他也希望传承师门温暖,成为师弟师妹们成长路上的那盏灯,以梦为帆,破浪前行,为能源学科发展、国家科技进步添砖加瓦。

(资料提供:房意/责任编辑:刘晓凤、李英杰)